断断续续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看完这本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杰作,本来不想写什么,但这本书给了我太大的震撼,不得不改变我的初衷。也许心中的震撼因于自己过去所掌握的知识的浅薄,但还是愿意厚着脸皮把心中感想做个分享:
这是一本表达顺畅的书。一本书受不受读者欢迎,除了书中的内容,文字表述功力也应是重要因素。作为历史书籍,按传统的叙事风格确是很难做到引人入胜,但这本书看了之后却是让人欲罢不能,成功之一因是文字表达方面让阅读者很舒畅。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写作者应在文字表述上多下功夫,努力做到表述更符合人的逻辑思维顺序、字句之间更具节奏感和音律。
这是一本可以追根溯源的书。几乎没有人能超越意识形态去看待事物,但作为科学态度,应该尽可能的不带个人感情去了解和认识事物,才能真正做到追根溯源,掌握到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这本书作者用最朴素的情感和文字,描述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缘由;阐述了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在人们心中最初的心理状态和发展历程。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要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就要追根溯源。比如:只有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才能真正了解近现代的中国,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道路。
这是一本有情怀的书。一般的历史书只是对历史事件的拼凑,但这本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书却紧密围绕着一个历史主题: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作者在描述史前史到21世纪的过程中带着深深的无力感:“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历史分离不仅对机器人时代的过劳死负有责任,而且对全球性供应过剩时代的不公平——全球营养不良——负有责任。不公平是人类天生具有的渴望获取和好战的基因不可避免的结果”…………“与不公平问题同样严重的是我们这个核时代的战争问题”…………“我们这个时代的自相矛盾是,正如农业和工业革命使战争变得有利可图和合理,我们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却使战争变得无利可图和具有灾难性。这就是为什么爱因斯坦警告说,我们正面临着新的思维方式或空前的大灾难之间的选择。”与此同时,作者也带着满满的希翼:“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却从最近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人性既不是合作性的,也不是掠夺性的。更确切地说,它有巨大的潜在性可以被流行的文化塑造成各种形式。”…………“21世纪并不是预先注定的,它将是我们创造的样子。”
看完这本书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竟让我这个凡夫俗子开始尝试以全球视野去审视问题并关心人类的未来,这就是对我的震撼。我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早点看到这本书,建议高中阶段就应该通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得到了业内的充分肯定,正如书中序言所说:“90年代初起,它就一直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参考教材之一,而它对我国高校世界史教材编写工作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也是行内人所共知的事实。”

本文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jy-boom.com/3877.html